一
我在对比新旧两版教材之后,就一个感受:这难度,确实提上来了不少。
下面是一篇蜜蜂主题的科普文章,专业词汇不少, pollination、honeycomb、ecosystem、pollen,你认识几个?
我专门测了这篇文章的蓝思值,达到了610L-800L,而中考的阅读难度也就700L左右,难度已经超过了中考。
展开剩余95%接下来,我从单词、听力口语、语法、阅读、写作这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。
(这篇文章我前后花了一周时间,写了5000多字,信息量很大,建议大家有时间的话,仔细看一看)
二
先来看单词的部分。
这是老版本教材(2013年)第1单元的词汇表,里面都是anyone、anywhere、few这些单词,还是比较简单的。
再来看新版教材的第1单元,上来就是ancient、fantastic这样的词汇,难度明显上升了,而且有些单词是从之前的九年级提前到了八年级。
来看看专有名词,老版教材都是中央公园、黄果树瀑布这样简单的地名,到了新版教材,就有了红场、纳粹、二战这样的词汇,范围明显拓展了很多,涉及到了历史、政治等主题。
从词汇量来说,老版教材我数了一下,第1单元一共有52个单词,而新教材的第1单元有75个单词,词汇量增加了40%多。
而整个八上的教材,一共有386个核心词,这还只是一册的教材,那么整个初中3年一共6本教材,词汇量很显然会超过2000个。
而新课标要求的中考词汇量是1600-1800个,所以说,词汇量增加不是空穴来风,要想中考英语拿下高分,词汇是第一关。
三
接下来看看听力和口语。
1.听力
这是老版本的听力脚本,放眼望去,基本上都是短句,句式也很简单。
这是新版本的听力脚本,可以看到,长句明显增加了。
因此,新教材的听力难度增加是很明显的。
2.口语
新教材中有一个关于口语技巧的模块,专门强调了口语中的重读、弱读、意群和语调。
比如说,这里讲的是重读的技巧,同样的句子,不同的单词重读,表达的意思完全不一样,这是不是跟语文学习有异曲同工之妙!
还有意群的概念,每个意群代表意义完整的一组词,读的时候也要注意停顿。
看得出来,新教材对于口语的要求更细更具体了,也更有操作性了。
这其实是好事,让孩子知道如何去正确练习口语。
同时反过来,孩子知道重读、弱读、意群和语调,对听力也是一种促进,能同步提高听力水平。
四
来说说 语法的部分。
现在的中考,已经不再专门考察语法,而是把它融入到了阅读和写作中,但是绝不意味着语法不重要了。
新教材中,每个单元都有专门的语法模块,比如第1单元,讲的是【不定代词】
它没有直接给出语法的规则,让孩子去记忆。
而是给出了典型的例句,里面包含了不定单词,让孩子去观察,去找规律,去总结提炼语法现象。
然后通过专门的练习,比如这样的句子填空、完形填空,去巩固和强化语法知识,你如果仔细看看,这样的练习很灵活,难度其实并不低。
最后,再通过写作将语法运用起来,比如这里让孩子通过想象去续写故事,但是一定要用上“不定代词”。
这个就是一个学-练-用的闭环,将语法融入到语言的应用中去。
所以说,语法不是不学,也不是不考,而是考的更灵活。
五
再看重头戏:阅读。
阅读的部分,我觉得变化最大。
1.阅读题材更丰富,注重课外阅读
新版教材里悄悄加了个特别有意思的板块,叫做 Reading Plus,是专门给那些学有余力、想再往上够一够的孩子准备的拓展阅读。
这个板块对孩子的阅读能力,要求不太一样——文章更长,内容更深,好多都是直接从英文名著里节选出来的精华片段。
这就特别考验孩子平时有没有在课外“攒”下阅读的底子。
比如这篇Anne’s Decision,就是《绿山墙的安妮》里的片段,特别美,也特别有味道,相信不少读者都听说过这本书。
还有这篇 Four Brothers,是从《格林童话》里选出来的故事。
再看这篇《蚂蚁和蚱蜢》,熟悉吧?它可是《伊索寓言》里的经典智慧。
你发现没?这个趋势啊,其实像极了语文课本——里面越来越多地引入名著、融入经典。
它就像是一个风向标,告诉我们:
学英语和学语文,道理是一样的。
光靠课本里那点单词和语法,就想把语言学好,就像在沙漠里盖高楼——看着往上起,根基却不稳。
没有课外阅读这片“沃土”源源不断输送养分,语言能力这棵树,真的很难长得又高又壮实。
现在,我们回过头去看看2022版英语新课标,里面写得明明白白:
三四年级的孩子,课外阅读量累计有个1500-2000词就达标;
到了初中,要求就涨到15万词了。
你就会明白,新课标里的这些课外阅读的要求可不是说着玩玩的,是真的实打实要做到。
2.非虚构阅读比重增加
你有没有发现,现在的孩子学英语,光会读故事可不够用了?
英文阅读的风向,悄悄在变—科普、历史、文化这些非虚构类的文章,越来越多地走进课本和考试,分量越来越重了。
新版教材里,像这篇展望未来科技的文章,不仅专业词汇多,比如sci-fi,aliens,篇幅也明显变长了。说实话,这类文章确实挺有挑战性的,但特别能锻炼孩子的学术阅读能力。
这篇文章的蓝思值我也测了一下,达到了惊人的810L-10000L,快赶上高考英语的水平了。
这一篇讲的是,在互联网时代,如何保障自己的安全,保护隐私。
蓝思值也达到了810L-1000L,接近高考水平。
所说,在孩子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上,一定不能再局限于故事类,非虚构类的占比要逐步提上来。
3.注重中国传统文化
最有意思的变化要数传统文化内容的增加了!
比如这篇讲竹子的文章,不仅介绍了植物特性,更着重讲述了竹子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。
紧接着,从"竹子"这个主题,很自然地就延伸到了中国传统折扇的文化内涵。
接下来,教材又用银杏这篇文章继续深入传统文化主题。
这种设计真的很巧妙,把植物知识和文化传承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。
所以啊,现在的阅读板块不仅仅是增加了非虚构文本的比重。
更重要的是开创了一种新模式:用跨学科的视角,把科学知识和传统文化有机融合。
这种"文化+科普"的编排方式,既拓展了知识面,又增强了文化自信,确实是教材改革的一大亮点!
4.阅读深度增加,注重思维培养
新版教材的阅读,不再是读完文章闷头做题那么简单了。
比如,上面提到的“蜜蜂”主题的科普文,读完之后,它不是让孩子回答几个问题就结束了。
而是先画出思维导图,让孩子理清文章的脉络和思路。
然后开始进入问题的讨论,这里的问题设置都很有深度,比如让你给文章重新起一个题目,让你说说人类和其他昆虫之间的关系。
接着,让你把自己想象成作者,再文末再续写一段,你会写什么呢?
最后,问你:如何理解人类与植物、动物的关系?
你看,这些都是开放性的问题,如果平时阅读量不够,或者思维深度不够,根本没办法很好地回答。
这样反映了未来英语考察的趋势,通过大量阅读的积累,培养思辨能力。
而思维导图的大量运用,也印证了这一点,它能很好地训练孩子的信息提取和加工能力。
你看,这个是流程图,让你梳理一个人的旅行路线。
这个是树形图。
这个是气泡图,用于分析“竹子”的特点。
5.引入阅读策略与技能
新版的教材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阅读策略和技巧。
比如第7单元的阅读理解,用到了“预测”的阅读策略,让孩子根据题目预测文章的内容,并验证是否正确。
第8单元的阅读理解,用到了“作者写作意图”的阅读策略。
总结下来,新教材的教学理念也越来越和国际接轨,尤其是,阅读板块的改革力度最大,重视程度最高,这也是符合英语学习阅读为王的趋势。
六
新版教材里面关于写作的部分,做的特别好,我很喜欢。
比如说第1单元的写作,主题是:假期。
它没有一上来就让孩子写一个《难忘的假期》,而是分为4步。
1、先让孩子阅读一篇范文。
2、然后用思维导图去提炼这篇文章的结构,这里用的是流程图:
3、接下来,引导孩子想想自己的一个难忘假期,应该写哪些方面,用的是5W1H的写作模型。
4、最后一步才是让孩子动手开始写。
你看,通过范文阅读-结构分析-自我联结-写作思路,这样几个步骤,相当于帮助孩子搭建了一个脚手架,引导孩子一步一步去完成写作。
这样一来,孩子就会知道,应该从什么地方入手、如何打开思路、如何规划文章的结构,相信在这样的引导下,写出一篇文章不是太难的事情。
七
上面,我分析了单词、听说、语法、阅读、写作这五大方面。
整体来说,亮点很多,但是难度也确实提升不少。
那么,面对新版教材这样的变化趋势,咱们应该如何应对呢?
先说说语法和写作,这两个板块我倒不是很担心,因为都是有章可循。
首先,写作的练习在新教材里面的设计编排非常好,引导得很细致。
可以这么说,只要认真上完校内课程,跟着老师好好写,孩子的英语写作基本上不用太担心了。
而对于语法的部分,可以在阅读和写作中练习,只要把“读”和“写”做好,再加强一些语法规则的练习,问题也不大。
因此,我想重点讲讲单词、听力口语、阅读这三个部分。
其实,也完全不用焦虑,只要踏踏实实做好下面几件事,就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。
1.增加词汇量
孩子开始阅读之后,就应该着手背单词了,这里的背单词不是说拿着单词表去死记硬背。
而是要注重单词的运用。
新教材里有个特别有意思的板块,叫做"Vocabulary in Use"(单词活学活用)。
这个设计真是用心良苦!
比如说,孩子们可以用"holiday"这个词,它像搭积木一样组合出"summer holiday"、"winter holiday"这样的短语。是不是感觉单词一下子就生动起来了?
在做句子填空的时候,孩子们需要先弄明白单词的"词性"—它到底是名词、形容词、副词还是动词,这样做起来效率会快很多。
最有趣的还是这种单词拼图游戏!你看它的左边,给出的英文的释义,右边是一个单词拼图。
它其实在培养孩子们两个能力:
一是用英语解释英语的能力(就像用"feeling joy"来解释"happy")
二是准确拼写单词的能力。
而下面这个练习又是考验词性的变换,同一个单词加上不同的后缀,就能改变词性。比如act是动词,加上tion,就变成action,变成了名词,这样记一个单词,就能记住一串单词。
因此,怎么才是高效背单词,新版教材给出了明确的方向。
背单词真的不用再死记硬背了,最好的方法就是:
把单词放在具体的语境中,在上下文中记住单词。
了解它的"性格特点"(词性)
认识它的"家庭成员"(词族)
掌握它的"自我介绍"(英文释义)
......
把单词放在具体的语境中,在上下文中记住单词。
了解它的"性格特点"(词性)
认识它的"家庭成员"(词族)
掌握它的"自我介绍"(英文释义)
......
这样学习,能降低记忆难度,提高效率,不仅记得牢,还特别有意思。
2.听力和口语:多说和多听
听力和口语,没有特别好的办法,就是吃时间,平时多听多说,多练习,一定会有效果。
我这里推荐两个小技巧。
听力
听力的练习,有一个特别容易做到的方法,分为四个步骤:
第一步:选一段适合孩子水平的材料,最合适的就是课本音频,先整体听1-2遍,抓大意。
第二步:逐句听!听一句暂停,试着复述或写下来(别怕错,写个大概也行)。
第三步:对照原文,重点看“卡壳”的地方——是单词不认识?还是连读没听清(比如“want to”变成“wanna”)?把这些记在小本本上,反复听几遍。
第四步:熟悉之后反复听,最好把整本教材的录音循环听,听得滚瓜烂熟,听力水平一定会大大提升。
口语
而口语的部分,重点在敢输出,敢说。
有两种选择:
一、有条件的话,爸爸妈妈在家里可以给孩子创造语言环境,还可以找真人练习,比如老师带学交流。
二、善用工具,借助AI的手段做口语的练习,比如豆包就有免费的口语练习。
3.增加课外阅读,养成阅读习惯
新教材不仅词汇量大,阅读篇幅长,而且题材丰富,难度更深。
我觉得,提高英语阅读能力,最重要的是要做好下面三点:
精泛结合
其实阅读分为精读和泛读,两者缺一不可。
精读的特点是深度理解,像这样的一篇文章,老师会带着孩子逐句去分析。
然后用思维导图去拆解课文。
精读的目的就是学习语言:通过逐词逐句分析,学习词汇+语法+仿写,学习阅读策略和写作技巧。
而泛读的目的,就是靠阅读量的积累培养语感,拓展知识面,阅读的文本是分级读物/新闻/小说。
合适的阅读材料
适合孩子的书,太重要了!
需要仔细挑选,一定要适合孩子的英语水平。
有个挺实用的方法,就是看蓝思值。
比如说蓝思值600L的孩子,向下减100L,向上加50L,适合他的阅读范围就是500L到650L,这样孩子读起来既不会因为太容易而觉得无趣,也不会因为太难有压力,刚刚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。
第二点,一定要增加非虚构类阅读,比如新闻类、科普类的文本。
坚持阅读
养成阅读习惯,除了科学的方法,合适的书。
剩下来的就是两个字:坚持!
而这也是最难的,日常情况下,最好是每天都要抽出10-30分钟时间来阅读。
时间长了,效果一定出来。
还是那句话,英语是最吃时间的学科,跟智商无关,只要你付出了时间,一定会给你回报。
总结一下,
背单词拓展词汇量,
多练习听力和口语,
增加课外阅读,养成阅读习惯,
做好这几件事,无论教材怎么变都不怕!
来源 | 憨爸在美国
明师俱乐部进行编辑整理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联系删除
明师投稿箱
欢迎您把自己的英语教学经验方法、优质教学设计案例、教育心得等和大家分享,可成为明师国际教育研究院的签约作者,更有机会被收录到《明师说》系列正式出版,与40万英语教师共同进步,快来投稿吧!
投稿邮箱:mingshijiaoyanbu@163.com,邮件命名为“投稿+作者姓名+手机号”
教学资源、精彩活动、趣味互动
福利折扣、在线咨询
湖南、福建、川渝、浙江
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江西
北京、上海
山西、河北
河南、天津
湖北、广东
陕西、内蒙
其他地区
请按地区添加明老师, 不要重复添加
配资行业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