毫无征兆,9月24号那天,6500万粉丝的教育圈“顶流”张雪峰,全网主账号突然就被下了“禁止关注”的紧箍咒。
微博、抖音、B站……五大平台齐刷刷地动手,这阵仗,在网红圈里也算是相当炸裂了。
他本人倒也光棍,对着记者就九个字:“禁止关注是账号问题”,咔,电话挂了。
他团队一开始还含糊其辞说“在反省”,反省啥?
不知道。
直到第二天,才漏了点口风,说是直播时嘴瓢了,讲了不该讲的话,被人给举报了。
这剧情,是不是有点熟悉的味道?
最有意思的是,这边主账号“ICU”里躺着,那边“张雪峰讲升学规划”“峰学未来”这些小号矩阵,直播带货卖课卖得飞起,那叫一个热火朝天。
工作人员在直播间里,面对满屏“张老师人呢”的弹幕,愣是练就了一身“你问你的,我卖我的”金刚不坏之身。
这操作,简直就是一出现实版的“薛定谔的塌房”,主号没了,但商业帝国永不眠。
这到底是意外翻车,还是早就设计好的金蝉脱壳?
要说张雪峰走到今天这一步,真不叫人意外。
他当年靠着“七分钟解读34所985”一战成名,靠的就是那股子“啥都敢说”的猛劲。
可“敢说”和“胡说”,中间那条线,细着呢。
他骂哈理工“狗屁都不是”,吃了律师函,乖乖道歉,但这事儿反倒给他立了个“真话英雄”的人设,流量吃得饱饱的。
从那以后,这嘴上的刹车片就算是彻底拆了。
劝退新闻学,说谁家孩子敢报就打断谁的腿,这话说得,把一众新闻学院的老教授气得直拍桌子。
后来又抛出“文科都是服务业”,还绘声绘色地加了个注解——“舔”,这下可捅了马蜂窝,直接把文理科对立的情绪拉满。
他就像个厨子,专挑“焦虑”“对立”这些猛火料大火快炒,菜香不香不知道,反正烟火气是够呛人的。
光说专业还不够,直播间里怼人也是家常便饭。
对着质疑他的,直接一句“gun”就送走;碰上二百来分想复读又怕内卷的学生,他更是不耐烦地吼“不想卷就滚”。
这种暴躁老哥的戏码,粉丝看着觉得解气、真实,但这跟菜市场吵架有啥区别?
把粗鄙当真性情,把攻击当接地气,这流量密码,本身就带着毒。
更离谱的是,他还特爱拿家国情怀给自己贴金,前脚刚说完“枪一响就捐5千万”,后脚就琢磨着“为台湾同学做升学规划”。
这种把严肃议题当成直播段子的操作,说白了,就是把爱国当成了一门生意,把民族情感变成了自己人设的点缀。
这种钱,好赚,但烫手啊。
所以,这次全网协同的“精准打击”,真就只是因为一次“直播不当言论”?
别天真了。
他团队说得轻巧,但稍微琢磨一下就知道,这背后没那么简单。
一个平台封号是意外,五大平台联动,那叫“天网恢恢”。
这通常只针对两种情况:要么是踩了法律红线,要么是捅了重大舆情的娄子。
这事儿正好撞在了枪口上。
你看看时间线,9月份,网信办刚启动“清朗・整治恶意挑动负-面情绪问题”专项行动,里面白纸黑字写着要打击啥?
“编造‘大师’‘专家’等虚假身份、人设,围绕就业、婚恋、教育等领域‘贩卖’焦虑带货卖课。”
你再品品张雪峰的商业模式,是不是感觉每个字都是照着他写的?
他的商业帝国,地基就是“焦虑”二字。
先用各种极端言论把你对未来的恐惧感拉满,告诉你“选错专业,一辈子就毁了”,让你六神无主,然后再顺势推出他那高达一万七千九百九十九块的“圆梦卡”。
一套组合拳下来,家长们哪还顾得上别的,只能乖乖掏钱。
一个报考季,光卖志愿卡就能卖上亿。
这生意经,念得是真好,可吃相嘛,就有点难看了。
他总说自己是“普通人家的代言人”,可这代言费收的是不是有点太高了?
一边痛斥教育资源不公,一边又用高价服务,为那些付得起钱的家庭砌起了一道新的护城河。
这算不算是一种新型的“知识垄断”?
他自己,最终也活成了他口中最讨厌的那种“精英”,只不过收割的对象,正是那些最信任他的普通家庭。
现在,人虽然被按了暂停键,但他的商业机器还在隆隆作响。
这才是最魔幻的地方。
或许对他来说,个人的声誉、账号的存活,都可以是消耗品,只要“峰学未来”这艘商业航母不沉,一切都还有得玩。
张雪-峰自己说过,当网红的结局只有两个,要么不红了,要么被……他话没说完,但大家都懂。
其实他忘了还有第三种可能,就是又红又长久。
但这需要一样东西来换——社会责任感。
可惜,在这场流量与责任的赛跑中,他似乎把油门踩到了流量那一边,一脚踩到了底。
这次的“禁止关注”,或许就是监管给他的一次强制刹车。
至于车还能不能再上路,那就得看他这次“反省”,到底有多深刻了。
你说呢?
配资行业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