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到中老年,身子骨不比年轻时候了,很多毛病也慢慢显出来。特别是晚上,许多身体的警报信号常常在人睡着的时候悄悄出现。
别以为晚上出了点小问题,忍一忍、挺一挺就过去了,有时候,这些夜里的异常表现,可能正是身体发出的“求救信号”,如果忽视了,轻则病情加重,重则可能是癌症的早期征兆。
很多人白天忙活一天,晚上感觉累了倒头就睡,不太注意自己夜里的表现。但是如果你或身边人经常在晚上遇到以下这几种情况,一定要当回事,及时去医院检查,别等小毛病拖成大问题。
夜里总是咳嗽不止,小心不是感冒这么简单
不少人一到晚上就开始咳嗽,特别是躺下以后咳得更厉害。
有的老人以为是天气凉了,咳嗽是感冒引起的,结果吃了几天感冒药也不见好,其实这种 “夜咳”可能是慢性支气管炎、哮喘,甚至是肺癌的前兆。
尤其是那种咳嗽时间超过两周,咳出的痰带血丝,或者声音变哑、胸口闷痛的情况,更要引起注意。
肺部的肿瘤在早期就可能压迫气道,晚上平躺时刺激更明显,所以咳得更凶。长期夜咳不是小问题,必须尽早查清原因。
夜里盗汗厉害,床单都能湿一大片,当心是体内有“火”
有些人晚上睡觉出汗特别多,甚至被汗水湿醒,衣服湿透、被子都潮了。这种情况叫做“盗汗”,如果是偶尔出点汗倒没事,但要是经常性、大量出汗,就不能当成小事看待。
严重盗汗可能和结核、甲状腺功能亢进、淋巴系统疾病有关,甚至是某些癌症的信号。有研究发现,一些淋巴癌或白血病患者在早期就会出现夜间大量出汗的情况。
如果出汗还伴随着体重下降、乏力、低热等,就更该警惕了。
半夜频繁起夜,尿多尿急,不只是年纪大了
很多老年人都有一个习惯:晚上要起床好几次上厕所。有人觉得这是正常的“老年现象”,其实不一定。
如果你每晚超过两次起夜,甚至每隔一两个小时就得跑厕所,而且尿量少、尿不尽,还伴有尿急尿痛,那很可能是前列腺出了问题。
前列腺增生是老年男性中常见的疾病,影响排尿功能;而更严重的情况,夜尿频繁也可能和膀胱癌、前列腺癌等泌尿系统肿瘤有关。
女性如果夜尿增多,也不能忽视妇科疾病或糖尿病的可能。别以为起夜只是喝水多了,频繁夜尿是身体给你的提醒。
夜里胸口闷、心慌出汗,警惕是心脏在“报警”
不少中老年人反映,晚上睡着睡着突然觉得胸口闷得慌,心跳加快,甚至冒冷汗、喘不过气,有时候还会被憋醒。
很多人以为这是做噩梦,或者天气闷热,其实这可能是心脏出了问题,尤其是心绞痛或心肌缺血的表现。
特别是那些本身就有高血压、高血脂、糖尿病的人,心血管本就存在隐患,到了夜里血压波动、血管收缩,容易引发心脏问题。
一旦出现胸闷、气短、心慌等表现,哪怕是夜里一次两次,也要赶紧查心电图、心脏彩超,别等心梗找上门。
夜里腿抽筋、麻木刺痛,或是神经、血管出问题
有些人晚上睡觉时常常被“抽筋”疼醒,特别是小腿像绳子勒住一样紧,有时候还会有麻木、刺痛感。
很多人以为是缺钙,就自己买点钙片吃,但这种情况不一定只是缺钙那么简单,也可能是神经损伤或者血管狭窄的问题。
比如糖尿病患者的末梢神经病变,或者动脉硬化导致腿部供血不足,都可能在夜间表现得更加明显。
尤其是那种一侧腿麻、疼痛、抽筋持续时间长的,千万不能大意,可能是神经系统或血管系统的疾病在作怪。
老年人夜间异常,别怕麻烦,查清楚才安心
很多老人都有一个观念,觉得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”,夜里出点小毛病就忍一忍。可问题是,夜间是人体最放松的时候,如果这个时候身体还忍不住出问题,那就说明问题不小了。
身体的早期信号就像家里的烟雾报警器,虽然声音吵人,但能救命。夜里的这些异常表现,不是说一定就是癌症,但如果长期反复出现,背后一定有更深层次的健康隐患。
平时要多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,家人之间也要互相留意,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检查,别自己瞎猜,更不要拖着不管。
同时,生活上也要注意调理,平时饮食上要多吃一些有益心肺和血管健康的食物,比如玉米、燕麦、红薯、苦瓜、胡萝卜、西兰花、番茄;多喝水,少吃油炸、腌制食品。
晚上睡前不要喝太多水,避免频繁起夜;适当泡脚、按摩小腿,也有助于放松神经、促进血液循环。对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来说,控制好血压、血糖、血脂,是防病关键。
健康无小事,特别是年纪大了,更要把夜间出现的异常情况当回事。身体不舒服了,不怕麻烦、不怕花钱,怕的是一味拖延,错过了最佳发现时机。
有些病就像“潜水艇”,白天看不出来,一到夜里就浮出水面。别再把夜里的异常表现当小问题,及时关注、科学检查、合理调养,才是对自己身体最大的负责。
参考文献:
[1]刘建平, 吴丽芳, 王建平. 慢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(2023年修订版)[J].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, 2023, 46(10): 801-809.
[2]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. 肺癌早诊早治指南(2022年版)[M]. 北京: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, 2022.
[3]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. 老年人常见疾病防治知识读本[M]. 人民卫生出版社, 2023.
声明: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,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,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,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,文中内容仅供参考,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,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涉及人物侵权、图片版权、事件部分存疑等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会第一时间修改或删除内容!
配资行业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